对于一个幼儿而言,发脾气、哭、扔东西是他发泄自己情绪最直接的方法,也是受限于身体条件而仅能选择的唯一方法。
当这种认知在刚开始没被纠正,慢慢的孩子就只了解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,并非孩子暴躁,而是由于他从刚开始的没方法,进步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。
孩子常常不认可发脾气、乱扔东西。父母感到非常愤怒、生气还会揍孩子,即便孩子被揍之后短期后有一点成效,过后孩子依旧固我。
孩子这种行为背后是哪种需要没被满足呢?我猜孩子在爸爸妈妈那里被忽略没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,孩子想融入爸爸妈妈家庭中。
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,第一要改变亲子关系。假如你们的亲子关系不好,即使改变了行为习惯,更不是无怨无悔的改变,要么是压迫的改变,要么是愤怒的反抗。孩子愤怒时,必须要觉察一下自己大家所说的话语孩子能感觉到爱吗?大家是携带什么样的情绪让孩子改变呢?假如你先愤怒的让孩子改变,孩子只能用愤怒来还给你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,孩子发脾气,你比她发的更大,表面上仿佛孩子被镇住了,但其实她也就掌握了遇见问题发脾气的这种方法。
建议:爸爸妈妈以身作则,遇见问题少发脾气,等孩子冷静下来将来再与其慢慢交流,孩子看到了你的态度及方法,日渐也会受影响,并且比起发脾气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孩子同意。
应该注意克服孩子的任性,消除消极情绪。任性的孩子情绪极不稳;其他人顺着他,他就开心笑,稍不如意就发脾气哭。成人要态度冷静、办法灵活地去纠正孩子的任性。如采取暂时回避法,不理睬孩子的哭;用有趣的事物吸引他的注意力。
爸爸妈妈应该用倾听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想理解我们的感受,心情也会慢慢沉淀下来。每一个人都有情绪,它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,没对错之分,需要有效纾解。
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,爸爸妈妈应该提供给孩子一个处置负面情绪的训练机会,领会孩子在处置情绪时的心路经历,譬如感觉紧张、害怕、嫉妒、担忧时,如何做?